“白露”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,自夏至节气一阴生起,暑热中便开始萌生一丝寒气,直至白露节气,地面上的热气渐渐潜伏入地面以下,秋凉渐盛。 秋季,天气下肃,地气收敛,空气开始变得干燥。因此,养生当注重保暖与润燥。
民间流传“春捂秋冻”的养生理念,即到了秋凉时节,不急于添加衣服,适当冻一冻能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。但是,秋冻时身体的不同部位也要区别对待,特别是在白露时节夜凉日热的日常调息中,有几个部位还需重点“捂一捂”。
肚脐又名神阙穴,属任脉,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,也是人体的长寿大穴。一旦神阙受寒必伤脏气,引发腹痛、腹泻、脱肛、痛经等疾患。因此,天气转凉慎穿露脐装,晚上睡觉喜欢蹬被子的朋友最好穿上睡衣,加强腹部保暖,防止肚脐受寒。
入秋后,自然界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只有聚足阳气,才不怕寒邪侵袭。人体后背脊柱位置有一条经脉叫督脉,有“阳脉之海”之称,统管一身阳气。如果后背受凉必然会损伤督脉,耗损阳气。因此,养阳首先要暖背,平素怕冷者可多晒太阳晒背部,用阳光之温热来补充体内阳气的不足。夜间入睡要撤掉凉席,谨防寒邪入体。
中医认为“头为诸阳之会”,上火好发在头面部是因为这里是人体阳气会聚的地方,阳热较盛。头部吹风受凉后容易出现头痛,这是因为受凉后寒邪直中经络,损伤阳气,经络气血不通,不通则痛。所以,白露期间如需空调降温,一定要注意护好头部,避免直吹。
俗话说“寒从足下生”,“脚暖腿不凉,腿暖身不寒”,所以做好脚部保暖非常重要。白露节后阴寒之气渐增,换掉凉鞋,穿上保暖透气的球鞋、棉鞋是暖脚的第一步。晚上睡前可用热水泡脚,腿寒的朋友还可加入艾叶煎水沐足,能起到暖身助眠的效果。
1
百合 30 克~ 50 克,银耳 10 克,粳米 100 克,加水煮粥即食。
功效:既可养阴润肺止咳,又可清心安神定志,治疗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、潮热盗汗、心神不安。但对于风寒咳嗽及脾虚便溏者不宜服食。
取栗子(鲜)30克、粳米50克、山药20克、枣10克、姜2片,放入锅中,加清水适量,用文火煮成粥,调味即可。
鸭梨 1500 克、生姜 250 克、蜂蜜适量。 将鸭梨切碎,取汁。梨汁置于锅内,文火煎至稠黏如膏,加入与梨汁等量的蜂蜜与姜汁,继续加热至沸。停火待冷装瓶备用。
作为应季水果,柿子非常适合在秋季食用。而且在柿子中还含有极为丰富的维生素A、C和鞣酸,能够起到降压止血、清热滑肠、润肺生津等功效。
中医认为,梨有生津止渴、止咳化痰、清热降火、养血生肌、润肺去燥等功能。尤其对、小儿风热、咽干喉痛、大便燥结症较为适宜。
柚子不但营养价值高,而且还具有健胃、润肺、补血、清肠、利便等功效,对脑血管疾病,如脑血栓、中风等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。而鲜柚肉由于含有类似胰岛素的成分,更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。
食法:先喝参茶,再将参片倒入口中嚼食,营养美味不浪费!现在正当鲜参的采收季节,属于应季养生滋补品。鲜参又是温性,温而不燥,对于我们普通人在秋冬季节非常合适。
铁皮石斛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,以其茎入药,有着滋阴活血,健脾开胃,养肝明目,补气生津等功效,被称为“华夏九大仙草之首”。